云南昆明动物园“猴猫共处”风波持续引发关注。1月28日,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与昆明动物园共同协商下,正式接管猴山内的两只猫,同日将猫送达位于北京的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基地。
红星新闻注意到,昆明动物园曾两次发布通报称“猴群与猫相处融洽”,但市民拍下的猴子对猫攻击、疑似交配行为等视频不断引起舆论质疑,网友们认为猴子与猫相处并不“和谐”,甚至认为是虐猫。
“猴子虐猫”是动物本性使然吗?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下饲养是否可行?对此,红星新闻对话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,四川农业大学教授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及健康养殖分会常务理事杜晓惠,从动物行为学角度分析昆明动物园中“猫猴共处”的生存现状。
▲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为猫做检查
红星新闻:猴子虐猫,甚至有疑似交配行为是动物本性使然吗?
杜晓惠:很多爱猫者或以猫的立场来看,会认为是虐待,但是从猴子的角度来讲,更多的是倾向于一种玩耍,把猫当成一种玩具,主观上没有虐待,但猴子没轻没重爪子锋利,容易伤害猫。其次,原视频里看不出明显的交配迹象,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这种情况的发生。如果猴子处于快要性成熟阶段,缺乏配偶时也可能表现出这样的行为。这种贫瘠的环境是容易让动物改变野生状态下的自然行为的,我们称之为“异常行为”。
此外,我看到茅屋里抓猫的猴子,它其实幼小一些,并非成年猴子,所以我认为幼小的猴子与猫的相处更应该是玩耍行为。因为在这里猴子没有别的玩具,猴群本身也互相熟悉了,其他东西不是活物,缺乏新奇的刺激。加上猫是白色,尤其是猫的尾巴一摇一摇,容易引起猴子的兴趣,觉得好玩。
红星新闻:这一系列异常行为的诱因是什么?
杜晓惠:猴子属于智力较高的一类动物,喜欢丰富的环境刺激,如果有秋千、铁链等设施会更好,假山里贫瘠的环境,使猴子的行为谱相对单调一些;而在野外状态它要觅食,要去探索更广泛的空间,不会产生无聊或厌倦,这样在精神上会更有满足感。动物没有玩耍的东西,我们称为环境丰容不足,无法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。我们动物园养的其他动物也都应该重视仿野生状态,根据物种本身愿意去做环境丰容来激发物种的本能行为,去设计环境。所以在动物园里面,我认为还是值得多依据动物的行为做一些设施设备的改善。
▲网友拍下猴与猫的“亲密”照片
红星新闻:如何看待这两只猫在猴山里的生存状况?
杜晓惠:视频里听到猫有明显的叫声,说明猴子把它弄疼了,这是一种不舒适的表现。其次,从这两只猫的状态来看是有点呆滞的,不是那么活泼好动的样子,也可能跟它们在白天处于休息状态有关。每一种动物,它很多的行为都跟它的生存繁衍有关系,这说明在与猴子的相处过程中,猫在权衡利弊,它可能吃过亏,不反抗、不动是一种生存策略。
孙全辉:视频显示,在猴子和猫互动的过程中猫明显处于劣势,它们经常被猴子戏耍,甚至被猴子当成玩具摆布。猴山是个封闭的区域,作为这里的“地主”,猴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心理上都占有绝对优势。面对猴子持续的攻击和骚扰,猫显然无处躲避,而反抗也只会给它们造成更大伤害。因此,猫放弃反抗,表现出逆来顺受的样子不是“和谐相处”,而是不得已为之。
红星新闻:在猴山用猫治理鼠患,这一治理方式在动物园是否是普遍做法?
孙全辉:将猫引入猴山的初衷可能是好的,但这一做法值得商榷。治理鼠患有多种方式,无论选取哪一种,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,避免顾此失彼。
猴和猫一个是野生动物,一个是家养动物,它们的习性、行为和食性都存在较大差异。事实表明,把它们强行关在一起也很容易发生冲突。科普教育和动物保护是动物园承担的两项重要职能,动物园管理者的任何决定,都需要充分考虑相关措施对动物以及对公众的影响。
红星新闻:将不同物种放在同一个环境下饲养是否可行?
孙全辉:理论上是可行的,并且国内外的动物园也进行过尝试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,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,不同物种之间的正常互动是自然法则。但动物园是人工环境,那里的动物也都在人类的饲养和看护之下,因此将不同动物一起饲养之前要进行科学评估,确保这些动物不会相互攻击,并且一起饲养有助于提高这些动物的福利水平。
▲昆明动物园抖音账号所发视频截图
红星新闻:此次“猴猫共处”为何会引发大众如此强烈的反应?
杜晓惠:这说明我们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,普遍也在追求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。近年来,不少动物园的科研、教育、物种保护等功能应该是在弱化,难以满足人们消费升级后的精神需要,而逐渐增加的宠主群体不愿意看到猫猫受欺负,这可能是“猴猫共处”事件引发大众强烈反应的原因。
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精神上的追求,玩耍就是其中一种方式,这就是动物福利所关注的三大领域之一:除了身体的健康,还有精神的健康,还有表达自然行为。如果该行为没有得到自然的表达,长期以后就会损害动物的精神健康,甚至身体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。因此,我们所说的环境丰容,就是要尽可能做到仿野生状态,丰富和改善动物园里动物的生存环境是十分必要的。
红星新闻记者 罗丹妮 实习生 伍晓倩
编辑 何先锋 责编 魏孔明